近几年来,从消费升级降级、新零售,到社交电商、私域流量,每一轮风口都伴生着一批名词概念。这些名词曾一度成为创业和投资的风向标,但很快又会被新名词新概念的热度所掩盖。
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合伙人苏凯在观远数据「2019智能决策峰会」上,以投资人的视角分享了他最近对中国消费市场的观察,以及对「名词」现象背后一些本质趋势的思考。
以下是苏凯演讲实录
创新毕竟是一种基于对未来预测的尝试,不应该被直接当做成功的经验放大推广。这些名词本身到底是不是趋势,能不能持续很长时间?我们应该
透过现象看本质,抓出真正的趋势而非追逐时髦的名词。
「潮」的时代精神
、
IP的资源开发
以及
企业的数字化
这三个可能穿越周期的趋势。
反对一个现象,就是把创新的尝试当做成功的经验,过度地包装和宣传。
创新是奢侈的,是我们基于对未来判断的一种尝试,而成功是小概率事件。
尝试还没有结果,就把它当作成功经验过度推广,这是很可怕的。频繁的名词轰炸
,反而会误导视听。
的观察很有意思:很
多专家都在分析5G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、投资方向和投资机会,各种媒体在大量宣传。
我们无法确定未来会发生什么,但又不能停下来等,我们还是要做些预测,做点事情,这就是创新。
创新尝试和成功经验一定要分开,我们要多分享创新的逻辑与思考,而不是把创新当最佳实践来宣传。
1.消费升级
标榜消费升级的BP被送到基金面前。很多公司定位在靠向有逼格、质量升级,随着一些漂亮品牌的快速崛起,「颜值即正义」似乎成为公理。
“
你做什么的
?
”
“生活方式。
”
“能不能具体一点?
”
“我们是做猫粮的”
“我们是做女装的”
▨“我们是做家具的”
2.消费降级
「消费降级」。
当文艺青年要用更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时,突然有一家叫植物医
生的公司已经开了3000家店。
3.「社区生鲜」、高频刚需
但这些公司N年后是不是真的能走下去呢?
很多生鲜企业成了资本追捧的宠儿。白菜还是白菜,萝卜还是萝卜,为什么一夜之间排到了服装饰品前面,排到了科技产品前面,排到了奢侈品前面?
4.私域流量
「超低空飞行」成了普遍现象。
商业的本质就是赚取利润,为什么毛利率低却变成了优势呢?
有人对低毛利亏损的业务不感冒,有人认为低毛利意味着进入门槛非常高,别人想进来很难,你留给别人插队的空间就很小。
重新审视“高频刚需”商品,以及低毛利竞争和可持续性单位经济模型之间的平衡。
什么是私域流量呢?
把公有的、集体的变成个人的。
它不断在所处的网络生态里构建自己的流量池,充分利用平台的规则,不断地优化转化率、聚集势能,从而不断推高品牌商标议价,反过来提升自己的收入和利润。
它
没有抛出
很多理论和概念,但
在实践上
给
很多小B企业
赋能,构建了流量池。
5.直播电商
一次活动做到几千万甚至上亿营业额,这又触动了整个商业的神经。
一档直播能实现几万平方米商场几天的营业额,世界到底怎么了?
我甚至看到有地产公司拿地的主题是做直播电商,谁来播?播什么?
不知道。
「直播电商」又成为现象级的名词,
直播电商兴起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呢?
是不是应该进一步去思考实际的驱动因子?
过几年是不是又会有什么新名词呢?
我不知道新名词会是什么,但我确定,明年、后年一定还会冒出一大堆新名词。
1.年轻一代用「潮」的元素和精神 重新定义众多品类
透过现象看本质,抓出真正的趋势而非追逐时髦的名词。
但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,年轻一代在用「潮」的元素和精神重新定义很多品类。
几十亿甚
至几百亿市值的公司,突然在一两年之内出现颓势?
有一大堆原因。
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:
不够潮。
它表示的是一种新的情感表达方式,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眼光。
缺乏「潮」的精神,年轻人就不会选择你。
我去买都怕显老,年轻人会买吗?
不会。
(泡泡玛特)。
「搜集」是原始社会就存在的人类欲望,原始人出去采集,会把拣到的松果拿回洞里摆一排,这是穿越经济周期的人类本能。
POP MART用更潮的东西来满足你的「搜集」欲,也就是「潮流玩具」,各种各样有趣又无功用的东西。
无中生有,小题大做。”
它的情感价值。
但它就是发生了,说明需求是存在的。
2.对于IP的驾驭 将成为消费服务业的一种新能力
这也是一种“潮“,一种很巧妙的IP资源开发和运用。
很好
的品牌创新资源,既可以产生情感连接,又可以创造新鲜感,还不会明显影响品牌基因。
,一天时间造不出「米老鼠」,一个IP需要沉淀十年甚至几十年。
对品牌、零售商、商业地产都有很大的推动和赋能作用,所以它会
成为一种新
商业
能力。
3.企业数字化的四个阶段
对数据的挖掘,会使零售业和科技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。现在很多零售商做展示,大家都以为是科技公司。
这就是今天的特点,大家越来越多地用数据,也为科技从业者创造了焕发第二春的机会。
,你知道这件事情发生了就叫看得见。
这个阶段在中国零售业基本已经普及了。
,即使你提供了IT数据,也解读得很清楚,但CEO看完还是不以为然,因为没有解决办法。
因此他们对库存数据的需求和兴奋度就不会很强。
一个个
业务逻辑,这就是运营产品化、模型化。
信息化主要是对内的,主要为了提升企业内部运作的效率;而数字化主要视角是对外,是站在客户和供应链伙伴的角度来看待一家公司如何更友好、更有效、更智能。